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名医在线
在线挂号
就医环境
便民导航
先进设备
康复案例
健康资讯
人才招聘

慢性胃炎,你的胃在“闹情绪”?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5-07-25 人气:182

慢性胃炎,就像胃黏膜长期处于“低度发炎”的状态。它不是突然发作的剧痛,而是可能悄悄伴随着你,时好时坏。它很常见,但别忽视!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和它“和平共处”。

慢性胃炎,你的胃在“闹情绪”?

一、 胃黏膜怎么了?

想象一下,胃黏膜是胃壁的一层“保护膜”。慢性胃炎就是这层膜长期受到刺激,发生了慢性炎症。时间久了,胃黏膜可能:

变薄(萎缩):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腺体减少。

结构改变(肠化生):部分胃黏膜细胞变得像肠道细胞。

功能下降:消化能力减弱,保护能力变差。


二、 谁在“惹毛”你的胃?常见原因有这些

1、头号“通缉犯”:幽门螺杆菌(Hp)

这个细菌能长期“定居”在胃里,持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是绝大多数慢性胃炎的罪魁祸首。


2、“自家人”的误伤:自身免疫反应(少见但重要)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胃黏膜细胞(特别是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缺乏(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引发自身免疫性胃炎。


3、长期刺激“惹的祸”:

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或某些其他药物。

胆汁反流: 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到胃里,破坏胃黏膜屏障。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爱吃烫食、高盐、腌制、熏烤、辛辣食物,酗酒、吸烟等。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可能自然下降。


三、 信号别忽视!你的胃可能在“抗议”

症状可能不明显,或时轻时重,常见的有:

上腹部不适: 隐隐作痛、胀痛、烧灼感、饱胀感(尤其饭后)。

消化不良: 早饱(吃一点就饱)、嗳气、反酸、恶心。

食欲不振。

少数情况: 体重减轻、贫血(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时)。

重要提示: 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反映胃黏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些人病变不轻但症状轻微,反之亦然。胃镜检查+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四、 能“断根”吗?关键在于科学管理

和萎缩性胃炎类似,慢性胃炎的管理目标是控制炎症、消除症状、阻止或延缓病变进展、预防并发症(如溃疡、胃癌)。

1、揪出元凶,精准打击:

根除幽门螺杆菌(Hp): 如果检测阳性,遵医嘱进行规范的四联药物根除治疗是重中之重!这是阻断病变进展最有效的措施。

停用伤胃药: 如果必须服用止痛药等,请咨询医生是否有替代方案或如何加用胃保护药。


2、给胃“减负”:改变生活方式

饮食温和: 规律三餐,细嚼慢咽。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煮软的蔬菜、瘦肉、鱼、蛋、豆腐),少吃油炸、烧烤、腌制、过辣过烫食物。戒烟限酒。

管理压力: 长期紧张焦虑会影响胃肠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等)。

保持好心情: 情绪与胃肠健康息息相关。


3、缓解不适:药物辅助

医生可能根据你的具体症状开具药物:

抑酸药: 缓解反酸、烧心、上腹痛(如奥美拉唑等)。

胃黏膜保护剂: 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如铋剂、硫糖铝等)。

促胃肠动力药: 改善腹胀、早饱、嗳气(如莫沙必利等)。

消化酶制剂: 帮助消化(尤其对于胃酸分泌少、消化功能差的患者)。

补充剂: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需补充维生素B12。


4、定期“检修”:胃镜随访

尤其对于有萎缩、肠化生或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


五、 误区要避开

误区1:“慢性胃炎=小毛病,不用管”。 长期不干预,尤其伴有Hp感染或持续损伤因素,可能进展为更严重问题。

误区2:“只靠养胃食物就能好”。 饮食调整很重要,但病因治疗(如根除Hp)和必要药物不可替代。

误区3:“症状没了就不用复查”。 无症状不代表病变停止,定期随访是长期安全的关键。


科学认识,积极应对,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和你的医生好好配合,你的胃也能恢复“好心情”。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0
0
首页 电话 挂号 社区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