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觉上腹部(心窝周围)胀、痛、灼热、早饱(吃一点就饱),或者嗳气(打嗝)多?做了胃镜、B超等检查却一切正常?这很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核心特点:
慢性或反复发作: 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
上腹部不适为主: 不是剧烈的绞痛,而是持续的胀、闷、隐痛、烧灼感等。
餐后加重常见: 尤其早饱感明显。
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胃镜等找不到溃疡、胃炎(非萎缩性)、肿瘤等能解释症状的病因。
常伴发: 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问题(肠-脑轴作用)。
为什么会“胃难受”?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胃肠动力障碍: 胃排空减慢、容纳舒张功能不良。
内脏高敏感性: 胃对正常刺激(如食物扩张、胃酸)过度敏感。
胃酸影响: 部分患者对正常量的胃酸也敏感。
幽门螺杆菌感染: 少数感染者可能因此诱发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抑郁是重要诱因和维持因素。
生活方式: 饮食不规律、油腻、辛辣、吸烟、酗酒。
如何应对?
排除器质性疾病: 尤其有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吞咽困难、呕血黑便、持续呕吐、腹部肿块、黄疸、40岁以上新发症状)必须就医检查。
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
避免诱发食物: 油腻、辛辣、甜腻、产气食物(豆类、洋葱)、咖啡、浓茶、酒精。
细嚼慢咽,餐后适当活动。
管理压力: 放松训练、运动、保证睡眠、必要时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对症):
抑酸药(PPI或H2RA): 适用于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者。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适用于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者。
助消化酶: 可能对部分患者有帮助。
抗焦虑抑郁药(低剂量): 医生评估后,对伴有明显情绪障碍者可能有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查不出问题”的持续上腹不适。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基石,针对症状选择药物,管理好情绪压力至关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建立信心很重要。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