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在门诊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医生,我老是‘烧心’,胸口火辣辣的,是不是心脏有问题?” 或者“我反酸水,喉咙不舒服,感觉有东西堵着。”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不是心脏的毛病,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在作祟。
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学会如何与它“和平共处”。
一、 “烧心”从何而来?——一道关不紧的“门”
要理解胃食管反流,我们首先得认识一下胃和食管连接处的关键结构——食管下括约肌。您可以把它想象成胃与食管之间的一扇“单向门”。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吞咽食物时,这扇门会短暂打开,让食物进入胃里;之后,它就会紧紧关闭,防止胃里的东西“逆流而上”。
但是,当这扇“门”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松弛、关不紧时,胃里强酸性的胃液、以及尚未消化完的食物,就会趁机倒流进食管。食管的内壁不像胃那样有一层厚厚的黏膜来抵抗胃酸,于是就被这些“不速之客”刺激、腐蚀,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这就是胃食管反流。
二、 除了“烧心”,这些信号也需警惕
典型的症状大家都很熟悉:
烧心: 胸骨后方的烧灼感,常饭后或平躺时加重。
反酸: 感觉酸水或带苦味的液体涌到喉咙或口腔。
但还有很多不典型症状,常常被忽略或误诊:
食管外症状:
慢性咳嗽、哮喘: 反流物刺激气管和支气管,引发顽固性咳嗽或哮喘样发作。
喉咙不适: 感觉喉咙有异物感(癔球症)、声音嘶哑、咽痛。
牙齿侵蚀: 反流的胃酸长期腐蚀牙齿珐琅质。
耳鼻喉问题: 如慢性鼻炎、中耳炎等也可能与之相关。
如果您长期被上述问题困扰,尤其是耳鼻喉科、呼吸科看了总不见好,不妨来消化科看看。
三、 是什么让胃的“门”关不紧?
导致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
饮食与生活习惯: 暴饮暴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辛辣食物、薄荷等,都会让“阀门”松弛。吸烟、饮酒也是明确的危险因素。
腹内压力增高: 肥胖、怀孕、经常穿紧身衣裤、或长期便秘需要用力排便,都会增加腹腔压力,把胃内容物“推”过松弛的阀门。
生理结构改变: 食管裂孔疝(部分胃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挤入胸腔)会大大削弱“阀门”的功能。
药物影响: 某些降压药、治疗哮喘的药物等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
四、 如何应对与预防?——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石
对付胃食管反流,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
1. 饮食“红绿灯”
红灯区(少吃或不吃): 油腻煎炸、过甜点心、巧克力、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辛辣食物、薄荷、过酸的水果(如柠檬、橘子)。
绿灯区(推荐):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大部分蔬菜、偏碱性的面食。
2. 改变生活习惯
“少食多餐”,七分饱: 避免胃过度充盈。
饭后别马上躺下: 饭后保持站立或散步至少30分钟,睡前2-3小时内不要进食。
抬高床头: 不是垫高枕头(那样反而会增加腹压),而是将整个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防止夜间反流。
控制体重: 减肥是缓解反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戒烟限酒。
保持心情愉悦: 焦虑和压力也会加重反流。
3. 必要时求助医生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仍然明显,请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您:
药物治疗: 最常用的是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它能从源头上减少胃酸分泌,给受损的食管黏膜修复的时间。促动力药也能帮助胃排空。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购买长期服用。
胃镜检查: 对于症状严重、病程长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胃镜检查可以直观评估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并排除其他疾病。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它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不愈还可能引发食管炎、食管狭窄甚至癌前病变。请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科学的认知、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医疗帮助,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状,重获“顺畅”人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医学科普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