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局部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肠道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上通常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增多,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01、病因
1、血栓栓塞: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时,心脏内血栓形成、脱落,随血流到达肠系膜动脉,在狭窄处形成栓塞,血流量减少引起肠道缺血。
2、血栓形成:通常与慢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相关,在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基础上,肠系膜动脉形成血栓或痉挛,血流量减少引起肠道缺血。
3、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如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病、大量应用缩血管药物等,心排出量降低和血管收缩共同导致了肠道缺血。
02、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缺血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为腹痛、急迫排便以及血性腹泻。
急性缺血性肠病
急性肠系膜缺血常有突发腹痛,可伴恶心、呕吐,早期查体时触诊腹壁一般较柔软且无压痛,但病情持续进展会出现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甚至板状腹。
慢性缺血性肠病
慢性肠系膜缺血多出现餐后腹痛,常为隐痛,持续时间较长,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03、诊断
CT血管造影术(CTA)
CTA 对肠道缺血诊断准确率高达95%~100%,被推荐为肠道缺血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可发现血管狭窄或堵塞的程度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提示栓子可能的来源及其他腹部结构异常病理改变,如肠壁增厚、肠系膜合股、肠壁积气征、腹腔游离气体和门静脉积气等。
结肠镜检查
当缺血累及结肠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手段,疾病早期可仅见黏膜充血、水肿、红斑和黏膜质脆,随着病变的加重可出现广泛糜烂、出血、溃疡和肠腔狭窄,暗紫色肠黏膜伴紫蓝色出血性结节常提示坏疽。沿结肠纵轴分布的孤立线性红斑伴糜烂和/或溃疡是较典型的表现。
肠系膜血管造影术
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金标准,且能够行血管再通治疗,但因其为有创操作,通常不作为首选的检查。
其他检查
B超诊断对操作者要求较高,且易受到肠积气、水肿的影响;磁共振与CT的诊断效果相当,但检查时间长,不适用于急诊情况。
04、治疗
1、内科治疗:早期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扩张血管及抗凝治疗,应用抗生素以预防细菌通过缺血肠黏膜转位引起败血症。大部分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可痊愈或缓解。
2、介入治疗: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晚期缺血征象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疗,包括溶栓、支架植入等方式。
3、手术治疗:较少采用,仅在内科治疗无效发生肠坏死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