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名医在线
在线挂号
就医环境
便民导航
先进设备
康复案例
健康资讯
人才招聘

患了慢性胃炎怎么办?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5-08-05 人气:58

你是否经常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饭后饱胀不适,或者偶尔有反酸、嗳气?这些看似寻常的小毛病,可能是你的胃在发出“求救信号”——它可能正遭受慢性胃炎的困扰。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部疾病,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它不像急性胃炎那样来势汹汹,却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期存在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患了慢性胃炎怎么办?

胃黏膜的“慢性困扰”:谁在捣乱?


慢性胃炎的发生并非偶然,背后通常有明确的“元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这种细菌能长期“定居”在胃黏膜,持续释放毒素,破坏胃的自我保护屏障,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

长期药物刺激: 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会损伤胃黏膜。某些其他药物也可能有影响。

十二指肠液反流: 胆汁等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胃内,会中和胃酸,但其中的胆汁酸、胰酶等成分却会损害胃黏膜。

自身免疫因素: 相对少见,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胃黏膜细胞(尤其是壁细胞),导致胃黏膜萎缩,影响胃酸和内因子的分泌(内因子缺乏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发恶性贫血)。


其他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极度不规律、嗜好烟酒、喜食过烫、过于粗糙或腌制熏烤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胃的负担,成为慢性胃炎的诱因或加重因素。


沉默的信号:身体在说什么?


慢性胃炎的症状往往比较“低调”,甚至有些人没有任何明显不适,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常见的信号包括:

上腹部不适: 这是最常见的感受,可能是隐隐作痛、闷胀感、灼烧感(烧心)或餐后饱胀。

消化功能减弱: 表现为食欲不振、早饱(吃一点就饱了)、嗳气(打嗝)、恶心,少数可能有呕吐。

反酸: 胃酸反流到食管引起的不适感。


其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臭、舌苔厚腻。由自身免疫性胃炎引起者,可能因维生素B12缺乏出现乏力、头晕、手脚麻木等贫血或神经系统症状。


明确诊断:给胃一个“说法”


仅凭症状无法确诊慢性胃炎。医生通常需要结合以下检查:

胃镜检查及活检: 这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医生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充血、水肿、糜烂、萎缩等变化,并在可疑部位钳取少量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这不仅能明确是否存在胃炎,还能判断炎症的程度、类型(如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有无肠上皮化生(一种癌前病变)等关键信息,同时也能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检测: 除了胃镜活检,还可以通过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血液抗体检测等无创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科学应对:治疗与管理双管齐下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去除病因、预防并发症。策略主要包括:


病因治疗(最关键):

根除幽门螺杆菌: 如果检测阳性,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这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几种药物(包括强效抑酸药和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务必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坚持,这是成功根除、减少复发的关键。


停用损伤性药物: 如果病情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关,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可以停用或更换为对胃损伤较小的药物。若必须使用,医生会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治疗胆汁反流: 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结合胆汁酸的药物。

自身免疫性胃炎: 主要针对并发症(如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恶性贫血)进行治疗,需定期注射维生素B12。


对症治疗(缓解不适):

抑酸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等),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反酸、烧心、疼痛等症状,并创造有利于黏膜修复的环境。

胃黏膜保护剂: 如铋剂、硫糖铝、替普瑞酮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促进其自身修复。

促进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适用于以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消化酶制剂: 对于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有帮助。


日常调养(长治久安的基础):

饮食调整: 这是管理慢性胃炎的基石。建议规律进食,细嚼慢咽,七八分饱。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如粥、面条、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肉)。避免或严格限制辛辣、过酸、过甜、油炸、烧烤、腌制、生冷过硬的食物。浓茶、咖啡、碳酸饮料也应少喝或不喝。

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刺激并损伤胃黏膜,是明确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至关重要。

管理压力与情绪: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胃酸分泌和胃动力,加重症状。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保证充足睡眠、培养兴趣爱好、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都有助于缓解压力。

保持健康体重: 避免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有助于减少腹压,降低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定期随访: 特别是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和个体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癌变迹象。


需要警惕的“升级”风险


虽然大多数慢性胃炎(尤其是非萎缩性胃炎)经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管理后预后良好,但某些类型存在一定风险:

萎缩性胃炎: 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胃黏膜长期炎症导致腺体减少、功能下降。

肠上皮化生: 指胃黏膜上皮被类似肠道的上皮细胞取代,尤其是不完全型肠化生,与胃癌风险增加相关。

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 是导致胃黏膜病变进展(如萎缩、肠化)甚至最终发展为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随访监测对于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


慢性胃炎虽常见,但绝非可以置之不理的小问题。认识它的成因,识别它的信号,通过科学的医疗手段精准治疗病因、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将健康的生活方式——温和饮食、远离烟酒、舒缓压力、规律作息——融入日常,才是呵护我们脆弱胃黏膜的长久之道。当胃部持续不适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指导,是守护胃健康最重要的一步。善待你的胃,它自会以舒适与活力回报你。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0
0
首页 电话 挂号 社区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