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患过此病。
临床上,溃疡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最为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患者以中老年比较多见,二者的发病比例大约为3∶1。
哪些原因会诱发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消化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消化造成的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此外,消化性溃疡也会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附近肠袢和异位的胃黏膜上。
很多病因会引起胃炎,这些病因持续作用,会引起黏膜的糜烂,如果不治疗,黏膜糜烂可能发展为溃疡。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之间失去平衡,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
如果将黏膜屏障比喻为“屋顶”,胃酸、胃蛋白酶比喻为“酸雨”,漏的“屋顶”遇上虽然不大但长期持续的“酸雨”或过强的“酸雨”,就导致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多数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病因既可以损坏“屋顶”,又可增加“酸雨”。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包括以下几种:
胃酸分泌增加胃酸与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增高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但胃蛋白酶原的激活依赖于胃酸的存在,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胃酸是我们胃液里的主要成分,它由胃的壁细胞分泌。
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数量增多,壁细胞对某些刺激物质的敏感性增强,正常反馈抑制机制缺陷等均可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量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过程中,除发生在幽门前区的溃疡患者胃酸增高外,其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量大多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感染幽门螺杆菌
目前大多数研究已证实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紧密的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5%~100%,胃溃疡感染率为70%。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为13%~23%,显著高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者。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促进溃疡愈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和减少溃疡复发。幽门螺杆菌造成的胃炎和胃黏膜屏障的损害是促使消化性溃疡发生和难以愈合的重要因素。
药物
有些患者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服用这些药物可诱发溃疡。
遗传易感性
消化性溃疡可能与遗传有关系。调查研究显示,溃疡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O型血人群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其他血型人群高30%~40%。此外,家族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多为同一菌株,提示家族聚集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胃排空障碍
食物通过胃进入小肠,进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有些疾病会导致十二指肠-胃的反流。这类反流可以使胃黏膜损伤从而造成溃疡。此外,胃的排空延迟及食糜在胃中停留时间过久,可以通过一系列因素增加胃酸的分泌,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
其他因素
吸烟、长期精神紧张、进食没有规律、焦虑或者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的人容易患消化性溃疡,特别是突发事件引起应激反应的患者也比较多见。
怀疑得了溃疡要做哪些检查?
胃镜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检查目的是确定有无溃疡、溃疡的部位及溃疡的分期,并可以鉴别溃疡的良性或恶性。胃镜也可以用作治疗结束后的复查,还可以评价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合并出血的溃疡,可以及时给予内镜下的止血治疗。
对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者、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可以进行X线钡餐检查。通过钡餐检查,还可以了解胃的运动情况,指导用药。
有溃疡的患者均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此外,根据病情医生还可能进行其他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