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医院介绍
名医在线
在线挂号
就医环境
便民导航
先进设备
康复案例
健康资讯
人才招聘

胃溃疡 - 胃壁上的“小坑”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5-07-07 人气:41

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在胃内壁黏膜层及其下方组织(黏膜下层、肌层)形成的局部破损,深度超过黏膜肌层,形成类似“小坑”的病变。它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另一种是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 胃壁上的“小坑”

为什么会形成胃溃疡?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一整套防御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上皮修复能力等)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当攻击因子过强或防御因子减弱时,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溃疡形成。


主要攻击因子:

胃酸和胃蛋白酶: 是消化食物的关键,也是损伤胃壁的“主力”。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这是最重要且最常见的病因。Hp能破坏黏膜屏障,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它们抑制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黏膜防御和修复能力。

其他因素: 吸烟(减少黏膜血流)、酒精(直接刺激)、严重应激(如大手术、创伤、烧伤)、高盐饮食等可能增加风险或阻碍愈合。


核心症状:

上腹痛: 是最典型症状。疼痛多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剑突下),性质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烧灼痛。

胃溃疡疼痛特点: 常在餐后0.5-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呈现“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进食-缓解”不同)。但也可能规律不典型。


其他伴随症状: 反酸、嗳气、烧心、上腹胀满、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疼痛。


潜在并发症(需警惕):

出血: 最常见并发症。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呕血(鲜红或咖啡渣样)和/或黑便(柏油样便)。出血量可大可小,严重者危及生命。


穿孔: 溃疡穿透胃壁全层,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剧烈腹痛(板状腹)、压痛、反跳痛,需紧急手术。


幽门梗阻: 溃疡位于幽门附近,反复炎症导致瘢痕形成、狭窄,阻碍食物通过,引起呕吐(含隔夜食)、上腹胀、振水音等。


癌变: 胃溃疡有一定癌变风险(低于1%),特别是巨大溃疡、位于胃大弯侧、反复不愈者。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癌变。


诊断与治疗:

确诊金标准:胃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溃疡大小、形态、位置、分期(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并可取组织活检(检测Hp、排除癌变)。


治疗核心:

根除幽门螺杆菌(若阳性): 采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疗程10-14天,是治愈溃疡、防止复发的关键。

停用或避免NSAIDs: 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小剂量PPI。


抑酸治疗: 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等),强力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疗程通常胃溃疡6-8周,十二指肠溃疡4-6周。

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铋剂(枸橼酸铋钾)、替普瑞酮等,辅助保护创面。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及辛辣刺激食物;缓解精神压力。

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并发症(大出血不止、穿孔、器质性幽门梗阻)或怀疑癌变者。


预防与复查:

根除Hp是预防复发的最有效措施。

避免长期、大量、不规范使用NSAIDs。

治疗结束后,尤其对于有并发症史、溃疡巨大或复发者,医生可能建议复查胃镜确认愈合。

注意识别出血(呕血、黑便)、穿孔(突发剧痛)等危险信号,立即就医

声明:本材料仅供科普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0
0
首页 电话 挂号 社区 百科